close

5/7

在上藝術治療的課程中,

老師一開頭都會讓我們分享關於自己的事,

想分享什麼都可以說,

而我,其實是很少對別人表達自己心事的人,

看著大家分享著自己生活的種種,

頭頭是道的表述自我內心的事,

有很多時候,他們的狀況和心情,都說到我的心坎裡,

除了佩服他們的勇氣和表達能力外,

可以感覺出在這個團體裡,他們都會試著去把自己的心裡話說出來。

 

課程上了好幾個禮拜,

我的內心也起了變化,

從一開始對自己打出的求救訊號,到後來變成分享的情況,

其實,我發現自己的心境一點一滴的在改變,

從老師、同學和朋友中學到了很多東西,

發現了自己很多的無力,

也發現了自己很多的美好。

 

一天晚上的課程中,

老師出了個題目『我的名字』,叫我們試著畫出來,然後也試著描述看看,

我很訝異,非常非常的驚訝!

這題目讓我很困擾,這是我上課以來第一次卻步,

看著畫紙、拿著畫筆就這麼停擺著些許時候,

我發著呆,回想課堂中老師上課的內容,

『有很多時候,人們的表相都是出自於意識層面的作用,真正心底下的自己很少表露出來,

甚至是為了保護自己,而掩飾了真正的自我。』

那麼,真正的我又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我以此來做畫,畫紙被我畫的滿滿的,愈畫心裡愈矛盾。

 

老師和同學說我很勇敢,而且對此表達感動之意,

因為我試著突破自己的關卡,試著在團體中表達自己,

我斷斷續續、慢慢慢慢的說出一字一句,

老師和同學們也都很有耐性的聽著我陳述這些事。

 

我還記得畫完後些會兒時間,我舉了個手,

第一句話說的是,『我像個溫暖的太陽』,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畫中的太陽,其實是我希望自己像個溫暖的太陽,

可以溫暖自己的心,也可以溫暖別人的心,

在高中時期,有一位朋友曾對我說過『你好像暖呼呼的太陽,溫暖我的心。』

當時我對她微微一笑,繼續聽她說心事,

其實我沒幫上她什麼忙,只是靜靜的聽著她說話,時而迴響或是鼓勵,

如果這樣她會快樂一點,我會陪著她,聽她訴說心裡的快樂和難過,

我想這樣溫暖的意義,不在於陽光所發出的亮光,而是溫暖又多了點。

在太陽中我又畫了太陽眼鏡和笑嘻嘻的嘴,還有兩個腮紅,

代表溫暖中帶著率性與和善。

 

還有大樹,樹對我來說,是個很隨和、平靜、安穩的像徵,

只要跟大樹在一起,就能撫平心中的不安定,

在大樹底下乘涼,聽著樹葉被風吹出沙沙聲響,

看著陽光在葉上映襯出閃閃的希望,

這都會讓我很感動,

所以我也希望自己像個大樹一樣,隨和、平靜、安穩,讓人有很舒服的感覺。

 

然後,我還畫了很多的泡泡、雲朵和風,

這三種其實意義都滿相近的,

我就像泡泡一樣,稍蹤即逝.....

就像雲朵一樣,飄忽不定.....

又像風一樣,摸不著,也看不到.....

畫紙的周圍畫出了很多大自然界的小精靈,還有小外星人,

因為他們陪伴著我度過快樂與難過,他們是我的朋友。

 

在這幅畫中有很多的矛盾存在,

不管是實相或是虛擬,都是在尋找自我,

這些圖都代表著我『意識下的內心掙扎』,

我對老師和同學說,我很訝異於老師會出這樣的題目,

棘手,這是我第一個想法,對於我的名字底下引發了很多內在和個性,

至小就造成了很多的衝擊,一個屬於我又不熟悉的名字,

一個代表我又忽遠忽近的名字,一個喜歡又討厭的名字,

何必?它就只是個名詞不是嗎?

當父母賦予我這個名字開始,我就承受了很多『意識型態的壓力』,

這或許就是一個考驗:學習喜歡自己、愛自己,然後才能愛別人、幫助別人。

 

我喜歡在這個班級裡畫畫,

有很多的想法油然而生,想畫、想畫、好想畫....

我記得以前在學校裡,老師總會在畫紙的背上用著又大又紅的標籤寫上她覺得你應得的分數,

即使你的畫再感動人心,而同學們也浪聲不斷的支援,卻還是徹不回老師的『專業』,

當然老師經年累月的專業不可置否,技巧重於情感的表現方式,

大概是當時最重要的學習方針吧,可....卻傷了大多數人為之感動的心。

 

梵谷:「我想畫出觸動人心的素描.....我想透過風景與人物所表達的,不是傷感的憂鬱,而是真摯的悲傷。」

以前我也會有這樣的情懷,真真切切的記錄下真實的心,

然而受到教育體系和老師理念的限制,

自我風格也變成了阻礙前進的城牆。

在這門藝術治療的課程裡畫畫不會聽到任何的批判和比較,

我記得梵谷說過一句話,「繪畫是種信仰,不在乎世人的意見是其必須肩負的使命。」

對我來說繪畫是種藝術的表現,也是種心靈的象徵,

如果參雜了太多『世人主觀意識』,那藝術就變的不再是藝術。

 

我們班上有一位同學喜歡問老師『做這件事到底有什麼意義?』

就像在尋找人生的旅途中,問人生的意義所謂何在一樣,

因為她覺得不管是畫畫或是分享,她一點感覺都沒有,

問題就出在她認為沒有『實質具體的』的東西出來,

一種朦朦朧很籠統不實際的感覺,

老師就回應她:「這就是意義,你覺得沒有感覺這就是意義,你現在就是在意義裡頭。」

她還是摸不著頭緒啊!

我最近看了一本許添盛醫師的書(這是朋友介紹給我看的),書上寫著他對意義的看法,

「人生的意義其實不在於有沒有得到答案,而在於追尋人生意義的過程中。

因為會去問人生的意義、會去追尋人生的意義,這本身就已經是人生的意義了!」

「人脫離了萬物依循本能的狀態,而被賦予了創造的自由;

所以,人在開始面對自己時,必須為自己創造出來的人生負責。」

所以許添盛醫師覺得人會認為人生沒有意義,這件事情本身就很有意義,

正因為人是被賦予創造的責任,所以可以去創造自己認為有意義的生活。

他也鼓勵大家繼續問下去,對生命提出的問題越猛烈,宇宙給的回應就會越豐富。

對我來說,人生的意義....大概就是活在當下做想做的事、學想學的東西,

過程中雖會遇到酸甜苦辣,但也樂觀快樂下去。

我有一位朋友就告訴我說『你要對自己好,才能對別人好;幫助自己,才能幫助別人;愛自己,才能愛別人;

所以如果你快樂,才能讓對方快樂,讓對方感受到你的快樂,大家一起快樂,這樣不是很好嗎?』

對丫,

不管追尋什麼意義,人生是自己創造出來的,用心去體驗它,就會學到你想學的東西。

 

在課程中老師介紹了身為一位藝術治療師所需具備的人格特質,

1、穩定的情緒

2、彈性的人格特質

3、耐心、積極傾聽的能力

4、敏銳的觀察力

5、自我覺知的能力

6、對人類需求與表達方式具有一定的敏銳度

7、對心理運作的過程具有洞察力

但身為一位藝術治療師還有一項重要的事,是不可以忘記的,

每個人都會有心理分享需求的時候,

有很多情況下個案會去尋求治療師的幫忙與協助,

但治療師呢?他們的需求有誰可以幫忙?

所以老師就說:「創造、督導、個別心理治療是成為藝術治療師重要的後援與支持,也就是說不要忘記『要照顧自己』。」

老師還送了我們一句話,她說那是當初她在國外學習藝術治療時一位督導送她的一句話,

現在她也把這句話送給我們:「一位藝術治療師不要忘了自己也是一位藝術家。」

我聽了,好感動,別忘了自己也是一位藝術家........

 

我們整個課程談了很多佛洛依德的心理學和藝術治療的意義,

其中老師把佛洛依德對心理學的最終看法提出來,

「飢餓與愛情終將是生命的最終哲學。」

我覺得這句話寫的非常切合這世上人類的心理狀態,

怎麼說呢?

用飢餓來闡述人類對物質生活的物慾狀態,對我要生存下去的請求,對環境的抗衡,

終其一生都在對這世上發出生命過程的需求,我到底該怎麼做?

而愛情呢?老師解釋愛情不僅是字面上的意義,我們可以從各個角度去思考,

親情、友情、男女之間的愛恨情仇.....這都曩括在『愛情』裡頭,

在愛情的路上,要學會互相尊重與包容,學習如何相處,學習愛對方的優缺點....等...

嗯.....

最近我朋友也有談到相關的事,他說:『有愛才會有恨,失戀會學到很多事,成長會很快,

你會了解愛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樣你就長大啦!』

 

身為一位藝術治療師,和個案間的相處模式,有別人一般的心理醫生,

藝術治療師不會對個案提出的事有任何主觀的意見,而是『傾聽、聊天、放鬆、安心、內心的信任』,

也不會給予藥物的治療,

這感覺就像靈療師一樣,有很多時候,就是種抒發和療癒,而不是『指導』,

參雜太多的意見,就等同是左右個案的人生一樣,這樣的行為是不太好的,

因為藝術治療師和靈療師並非個案,也不能取代個案的人生呀!

課題和學習都是個案所必需經驗的,個案才是自己人生真正的主角,

藝術治療師和靈療師的角色扮演,就只是個案生命中一旁協助和抒發的「朋友」。

「輔導老師及心理醫生」與「藝術治療師和靈療師」最大的差別在於,

輔導老師及心理醫生對於一件事會有對錯之別、會主觀的判定事情的情況和給予意見,或是給予藥物治療,

老師舉了個例子:

一天有一位讀到大學三年級同學去找輔導老師,說要辦理退學,

而輔導老師就勸那位同學說,都已經讀到三年級了,再撐個一年就過了,

拿到畢業證書後,才不至於落後於社會上,要為自己的將來著想,不要想不開呀!

而那位同學聽著聽著,因為心理沒有受到支持,在學校與家人還有自己心理的拉扯下,而得了憂鬱症,

心理醫生說他壓力過大,開了憂鬱症的藥說可以舒緩他的情緒。

但是他的情況時好時壞,一直很不穩定,所以他媽媽最後找上了藝術治療師,

藝術治療師試著與個案間建立信任與安心的氣氛,一次又一次用繪圖或是各種藝術媒材讓他創作分享抒發,

一天他說話了,他告訴藝術治療師,「我想退學,因為我還有其它的夢想要完成,它不僅僅是夢想而已,

而是我未來人生的規劃,這是我跨出自我的第一步,但卻被阻撓,難道我錯了嗎?」

藝術治療師就回答他:「孩子,你已經跨出第一步了,你做的非常的好,

身邊有很多人關心你為你設想,也都給予很多的意見,這是很好的學習與吸收的點,

你覺得它阻礙了你,但換個角度想,意見多聽並不代表不好,

它可以讓你吸收很多的知識和過來人的經驗,

反之,你也可以不聽,你也可以覺得它無法阻礙你,

你有自己的人生規劃這是很難得的事,很多人不見得做的到,

一件事的決定沒有絕對的對與錯,重要的是在於你想怎麼做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小天 (perus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